聚焦大概念 有效助迁移
——南工大实小开展道德与法治校本教研活动
2022年4月11日下午,南工大实小全体道德法治学科教师参加了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学科+”成果应用线上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虽然在新一轮的疫情之下,大家都还处于居家工作的状态,但每位老师的学习热情不减。
首先大家学习了巴蜀小学两位老师的示范课。第一节由肖爽老师执教的《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通过欣赏图片、视频,她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民间艺术。再基于学生调查,选择三种极具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展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表达、互动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树立从我做起,保护传承民间艺术的理想。
第二节课是马兰老师执教的《大家的“朋友”》,从猜谜导入本课的主要内容:公共设施,再通过判断、调查汇报、情景剧欣赏等形式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何种公共设施以及体会公共设施带给我们的便利。最后,通过欣赏北京冬奥会高科技公共设施,鼓励学生将对公共设施的认知迁移到创新上,自己设计一些创意公共设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
大家还学习了专家讲座《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探讨》,在讲座中,老师们对“大单元”主题教学有了一些深入认知,它是从一课、一单元或一册教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以核心素养为背景,提炼单元主题,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力争让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加完以上线上教研活动,南工大实小德法教研组长马金花老师立刻组织组内老师进行线上连线再教研,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
马金花:今天参加了重庆巴蜀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研活动,让我对“大单元”“大概念”有了一个理解,基于核心素养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站在儿童立场,勾连实际生活,综合学科知识,从知识理解到知识迁移,再到知识创新,整合活用教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维目标,促进知识的活性转变。另外,我感觉思政课教师是一个全能型的教师,要关注理论及政策要求,还要关注学生生活事例和学习水平,及其各要素间的紧密关联;要有较高的道德境界及道德领悟能力,还要有精通的教学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无止境!
黄文颖: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善于创设各种各样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会现实事例的同时把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大单元的意识。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将学科教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其实是一种主题教育:它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质;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自然(生态伦理)教育;国家领土、主权教育;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因此,鉴于学科的特殊性就更加提倡教师要构建大单元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之时就要寻找到单元的关联点,有意识地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展示生活情境,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会。
闫婕: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类似于英语学科里的主题意义,它源于学科核心内容教学核心任务,反映学科的本质,能将关键思想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特殊概念。是将零散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学科背后的意义、内涵。促进有效迁移,真正获得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提取一定要准确,作为教师,在这一步我们决不能有偏差。大概念的提取一定围绕我们各门课程内容强调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前我提交了《家住长江北,“非遗”共传承》案例,思政读本上只是类似景点介绍的文章,那需要挖掘的是如何从零散的介绍中引导学生了解家乡“非遗”,在“知、情、意、行”的步骤中有所迁移,体会到非遗的魅力,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如何从我做起,助力非遗传承。经过这次教研,使我今后在道德法治教学上的目标更加清晰了。
王蕾:大单元整体学习要立足于学科素养。作为教师,要落实大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更高的站位,要求教师在遵循课程课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从整体切入、整体推进设计,突出“亲历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的启示,突出学习内容的丰富,让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突出学科素养和能力提升,让学生获得真正有益的核心价值。两堂课例凸显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优点:一是学生自学、分组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学生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思维和口头表达等关键能力得到了培养;二是大单元整体学习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三是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郑恒越:在听完巴蜀线上课堂和讲座后,我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有三个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珍视学生的生活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将课堂活动延伸到生活与社会中,让课堂更开放、自由,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生活,让孩子在学习与实践中理解“核心素养”,在迁移与运用中培养“核心素养”。所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需要打破常规的文化课程教育方式,注重创新,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人生道德路上的真正的引导者。做一名有长远目光,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的内心,用法呵护儿童的成长。
宗应香:今天听完课最深的感受就是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在课上讲一个知识点,生活中学生能不能理解运用,这个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我们的学生要走进社会,面对生活,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把学校教育与生活关联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现象,学会思考。
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为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理清了教学思路,大概念、大单元的理念不仅会引领老师们上好每一节道德法治课,也更明晰了大家对日常思政课教育的方向,进一步形成学校德育、思政课、班主任三者的合力。(撰稿:闫婕 审核:马金花)